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admin 2021-6-11 17:43 342863人围观 灯塔严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约作者税晓洁在湖北寻找天坑的探索告一段落后,又来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准备转换一下视野。在游览了陕北一些号称“中国羚羊谷”的峡谷后,他发现它们的地表形态与喀斯特地区的“地缝”如出一辙;更出乎预料的是,在陕北他竟然还发现了多处颇似天坑的景观。

为什么在黄土高原上会出现与喀斯特地区如此相似的地貌景观呢?这些“天坑”和“地缝”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请让我们跟随税晓洁的脚步,一起来细细探究。


两山之间是一段V字形谷地,谷地底部,一道蜿蜒而狭窄的缝隙,深深切入大地。缝隙两侧,分布着众多三面环绕一面开口的坑谷,颇似喀斯特地貌中的退化天坑。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种“地缝”和“天坑”相伴出现的地貌,却并非出现在喀斯特地貌区,而是出现在黄土高原上。

当陕北的“沟”被叫做“地缝”、“羚羊谷”后,它们就红了

在鄂西喀斯特区寻找天坑的探察告一段落后,我决定换个地方换换视野,于是从南方转战北方,一路向北来到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雨岔村新晋的网红景点,号称“中国羚羊谷”的“甘泉大峡谷”。

这里的地貌确实神奇,谷底宽不过1米到几米,两侧崖壁高达十几到几十米,崖壁上呈现出柔美而富有律动感的曲线和曲面,移步换景,千姿百态,与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美国的“羚羊谷”极为相似。如织的游人着魔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打卡拍照,我也不能免俗,一股脑儿拍了不少,越拍却越有熟悉之感。走出峡谷后,我又习惯性地用无人机航拍了一圈。

晚上整理照片时,我恍然明白自己的熟悉感从何而来:航拍视野下的“甘泉大峡谷”,与重庆、湖北一带的“地缝”看起来一模一样。地缝,并非一个有严格定义的科学术语,它最初出自重庆奉节天坑地缝景区,是对其中一段极为狭窄的岩溶峡谷的称呼。后来人们发现在重庆、湖北一带,类似景观不在少数,就统称它们为地缝,并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深度远远大于谷底宽度的特殊峡谷。


“心形天坑”,独特地貌和摄影术联手制造的奇观

一眼看上去,这张照片中呈现的景观颇似一个天坑——绝壁陡立,四面合围,正是喀斯特地貌中天坑的典型特征。但实际上,这是在一种独特的三面合围的山谷底部,拍摄者贴近崖壁,向上仰拍,在广角镜头的畸变效果“加成”下,就拍出了这样“坐井观天”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陕西省甘泉县下寺湾镇。

我不由想起了“甘泉大峡谷”的成名之路:在当地,以前并没有什么大峡谷的说法,有的只是雨岔沟、桦树沟、花豹沟……(现在这些沟都被划归到甘泉大峡谷的范围内了),因为千沟万壑本来就是黄土高原的特点,当地人也从未把这些沟当做什么稀罕事儿;2005年时,有当地摄影师觉得这些沟的内部景观很独特,于是拍照发到网上,但并没有总结出什么响亮的名头,也就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后来大约在2017年,当地为了搞旅游,将其定义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并以“媲美美国羚羊谷”为宣传,渐渐引发了人们对其的关注;到2019年后,这里摘掉了“媲美”的帽子,最终以“中国羚羊谷”的身份出圈了。从“沟”,到“地缝”、再到“中国羚羊谷”,真是切实验证了“师出有名”与“对标策略”的重要性,我觉得研究传播学和广告学的朋友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案例好好研究一下。但这种地貌究竟该怎么称呼?不论是“沟”,还是“大峡谷”,都明显不足以彰显其特征,其实还是“地缝”这个说法在形态上更准确,但地缝是否适用于喀斯特地貌之外呢?我心中充满了疑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我有话说......